查看原文
其他

我眼中的孙中山

姚中秋 辛太学三一项目
2024-08-25

我眼中的孙中山

 

我们简单讲一下孙中山。我想大家对孙中山了解还是比较多的,因为他是我们共和国之父。每年国庆在天安门广场都会树立一面巨大的孙中山遗像,与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像相对而立。由此也能够看得出,今天共和国还是承了孙中山的道统,我们自认为是接续了孙中山的事业。从历史演变的角度也可以得出结论,这个看法是对的,我们今天的事业确实是孙中山所开创的。

△孙中山(图片来自网络)

我们讨论孙中山什么?

首先,我们肯定他的历史贡献就是建立共和。所谓推翻帝制,建立共和。至于说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”,我们今天就不用太多讲了,因为这个事情当时就没有那么严重,今天就更没有必要去讲这个事儿了,最重要的还是建立了共和制,我想从儒家的角度来把这个问题再简单讨论一下。




建立共和是圣人之伟业

说说我的结论,从儒家的立场上来说,孙中山建立共和是圣人之伟业。孙中山仅凭建立共和这一点,就可以跻身于圣王的行列。我们以前是有圣王,尧舜禹汤文武周公,孙中山他建立共和就可以算是圣王。

为什么这么讲?我把我的观点讲出来之后,其实很多人都不以为然,尤其是今天有一些讲康有为的儒者,自觉地继承康有为学术传统,他们尤其不以为然。因为他们好像觉得今天还要建立君主制,我觉得这就属于“生乎今之世,反乎古之道,灾必及其身者也”,就是不知“时”。今天是不可能恢复君主制。孙先生建立共和以后就永远都是共和了,实际上民国时代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。当初康有为,他就一直想要支持复辟,先支持张勋复辟,后来又有袁世凯的复辟,但是全国人民共讨之啊,对不对?大家都不接受。只有极少数遗老遗少要搞复辟,但是全国人民共唾骂之。

△康有为(图片来自网络)

这就是中国人政治观念的一个非常直白的表达。皇帝制度就是不好,其实我觉得这就是儒学之大义。我们经常讲《大同》、讲《礼运》,那大同之世的标志是什么?“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”,我们说要恢复尧舜之治,尧舜他们是怎么实现权力转移的?他不是世袭,对不对?那汉儒注解“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”,就说得很清楚,是“禅让授圣,不家之”,叫王位不家之。就是王位不是在一家一姓之内靠血缘来传承,而是选举,选贤与能。那么选贤与能当然不能再去搞皇帝一家一姓的血缘传承了。

(图片来自网络)

但是在西方,也有皇帝选举的这一说,那就是共和制。我们在中国讲家天下,它就是皇权在一家一姓之内,这样的一个制度,虽然在中国行之四五千年,但那只是权宜之计,它不是圣人之治。圣人之治就说得很清楚,要选贤与能,要实现君子共和。所以我觉得,从我自己所理解的儒学大义来说,选贤与能的共和制,是好的可取的制度,我们应该坚持,要反对一切复辟的主张。




孙中山面临的困境

我就先讲这么一点,接下来我再讲一点孙中山另外一件功业,由此功业就导向了北伐。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事情,在今天是受到很多人的诟病。做的事情是什么?就是学习苏俄,改造国民党,然后建立党军。在过去几十年,有好多人对这一点提出批评,因为他们觉得,学习了苏俄就走上邪路了。我们中国应该学习欧美,应该建立自由民主制度,现在建立了党国,然后又建立了党军,这不是一党专政吗?

我们很多人就对此提出严厉的批评。今天到网上还可以看到很多人诋毁孙中山,抹黑孙中山。我自己其实在大概一二十年前,也是对孙中山的这些做法不以为然,但是后来不断地读历史,最后有一个态度的转变,对孙中山先生的做法予以高度肯定。

我们要理解这一点,还是要回到历史的场景中,去看看孙中山他为什么要这么做。我们还是要讲“时”,读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去把握“时”,然后再根据这个“时”,去看那些历史人物他们在做什么,是合乎时宜还是不合乎时宜,是因势而动,还是背势而动。那么当时这个“时”是什么?就是中国要富强。可是我们政教体制解体了,这就是当时孙中山所面临的“时”。

中国要富强这一点我想大家都很能够理解。我们从1840年以来,面对欧美列强的侵略、压迫,遭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。想要实现富强,我们做了很多努力,但是都没有成功。为什么?

(图片来自网络)

前头也跟大家讲过工业化它有一些制度上的保障,需要有一个强政府。满清政府它本身就不怎么强,尤其是到了曾文正公平定叛乱以后,一方面,汉人获得了比较大的权力,我们可以说它的政府更加儒家化了,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。但是它又带来了另外一个弊端,中央政府的权力下降,地方督抚分权,国家不能统一号令。由此就造成了我们工业化的一个困境,追求富强面临一些制度上的障碍。这个障碍就是中央政府不能统一地筹划全国的现代化建设。其实我们从晚清的历史就能看到,大多数的现代化事业都是地方督抚兴办的。

比如我们前头讲张之洞,像两湖地区的现代化事业就是张之洞兴建的。当然他本身新建的这些事业有所进展,但是也会面临很多问题。比如说“人亡政息”,因为地方督抚是定期轮流调换,他在任的时候,去办这些事业,等他离任以后,他的下一任未必就继续这个事业了。所以中间就有很多资源的浪费。

△张之洞(图片来自网络)

当然更大的问题,还是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,现代化事业要耗费大量资源,所以它需要中央政府统筹安排,这样你的钱才能花在刀刃上。但是当时满清政府没有权威了,地方督抚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。再加上满清到了后期,慈禧太后妇人执权,她的权术再高明,也只是和稀泥而已,她做不了什么,只能是勉强维持局面,但是她很难主动地去做一些事情。主动做事情都是这些地方督抚,这样就造成了我们现代化的进程就要比日本要缓慢。

所以说到这儿,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说说,中日它为什么会有差距。很简单,就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,中国中央政府的权威日趋下降,相反日本中央政府的权威急剧加强,所以整个政治的变动是方向相反。而一个现代化事业的推动,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。这是我们考察西方以及中国,这几百年的变化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。所以日本为什么它能够发展起来,它恰恰是把原来封建制结束了,要尊王攘夷。那我们清朝从19世纪中期开始,王的权威,皇帝的权威越来越小了。

△袁世凯(图片来自网络)

但是,清朝虽然小,好赖还有。等到民国以后,开始还有袁世凯,他本身是一个强有力的地方督抚,他把清朝孤儿寡母给赶跑了,自己当了大总统。他那个时候,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央政府权威不够。袁世凯不是个混混、流氓,也不是个坏人,他是个想努力干事的人。所以他当时就发现,他想干什么事情,那些地方的大吏都没有人去积极的配合他。

因为满清虽然皇帝的权威小,但是那个时候,它还有一个教在维持——儒教。君臣大义还在,所以那些地方督抚,虽然他们实权比较大,但名义上见了皇上还得下跪,所以诏旨一下,还是得要从命。但是到了民国建立就把教给打倒了、打翻了。我想大家都知道,蔡元培当教育部长,做了好几件事,他把经学从教育体系中都剔除出去,整个社会对儒学的看法就变了。

你是大总统,现在不是皇上、不是君,所以我跟你也没啥君臣之义了。这样共和建立,又进一步地导致了中央政府的权威衰落。所以袁世凯很痛苦,但是他学问不够,这个叫不学有术,所以他碰到问题时候怎么解决?干脆复辟得了,我来当皇上,恢复了君臣大义。所以他复辟其实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,只不过他找到的方案不可行。全国人民都很讨厌他,把他给推翻了。推翻了之后就更麻烦了,因为以前好赖还有个大总统,他在晚清培植了自己的势力,当时,尤其北方地方督抚都出自他的门下。所以当初还有个上下级关系,或者有主人和门生之间的关系,他还是有约束力的。他一死,上来的人就更没有权威了,所以就乱了套,整个国家就处在解体的状态了。

就是我们经常讲的,这个时候就进入到军阀混战状态了,军阀割据混战。你想军阀割据混战,那现代化事业根本不可能进行了,这就是孙中山所面临的状态。所以孙中山在袁去世以后,就陷入到他人生最痛苦的阶段。因为孙中山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,我觉得这是他身上最可贵的地方。实际上他自己的政治能力究竟有多大,大概也看不出来,因为他真正统领国家的时间很短。所以他政治能力可能不是那么强,但是他在我们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作用,他高举理想主义的大旗。

(图片来自网络)

他到晚清时候就要建立共和,要建立现代政府。袁世凯一番折腾,导致了军阀的割据和混乱之后,孙中山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就陷入到最痛苦的状态。国家还不如晚清时候,对不对?所以说满清推翻了,国家反而变得更糟糕了。




“十月革命”对孙中山的启发

这个其实是民国初年,很多人的共同的看法。要寻找出路,怎么解决中国的问题?怎么结束这种军阀分裂和混战的状态?怎么推动国家的现代化?这个时候“十月革命”一声炮响,孙中山眼睛亮了。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过程,简单地说,就是“十月革命”一声炮响,给孙中山送来了列宁党的组织方式。孙中山眼前一亮,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工具,就是要建立一个苏维埃式的政党,用这个政党,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组织起来,推翻军阀,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,推动现代化,这是他的构想。所以“十月革命”对中国影响极大。

(图片来自网络)

我们历史书里面,讲“十月革命”对中国的影响,以前我年轻的时候,其实都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,后来认识到了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,或者要强有力的政府来组织,才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意义。它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组织全国人民的方式。

孙中山就抓住了这个道道。所以后来通过各种曲折复杂的方式,孙中山在晚年开始改组国民党。其实国民党在民国初年也是积极地投身于当时的议会政治,最终啥事都没干成。我们中国人其实尝试过民主政治,最终发现它救不了国家。民国初年就是民主政治,当时议会里面有很多党,都是通过民主选举来进入议会,又选举总统之类的。最后这东西没用,民主政治反而导致国家进一步地解体。

(图片来自网络)

所以孙中山前半生是最真诚的追求民主制度的,但他晚年也不追求了,干脆建立了列宁式的政党。同时通过用政党来建立军队,叫党军。通过党军来扫荡军阀,建立党国,由党来领导国家。当然他后来设想了所谓的三个阶段,先是叫军政,经过训政,然后到宪政,我想这是孙中山通过学习苏维埃,改变了我们中国后来历史发展的一个方向,因为后来共产党其实也是沿着这个方向走下来的,所以改组以后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就是两兄弟。只不过共产党做得比国民党更彻底。我想这是孙中山的一个很大的贡献 




孙中山的道统自觉

那接下来我们要再强调一点,孙中山在晚年是自觉地学习苏维埃的组织技术,但也恰恰是在这个时间,孙中山有特别明确的一个道统的自觉。这就涉及到了我们理解现代史,它有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,就是你怎么对待道统。我们一方面要学习西方,西方广义,包括俄罗斯这些,或者叫学习外国外部的技术,各种各样的技术。那么怎么对待中国之道?怎么对待我们的文明和文化?怎么对待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?这是一个根本。如何对待中西的冲突?或者中西文化的关系?孙中山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。

(图片来自网络)

我们前头讲的张之洞其实是一个典范,孙中山也是一个典范,我要学习俄罗斯人的组织技术,但是我要坚持中国之道。

所以孙就曾经说过一句话,而且他的话就是对苏联派驻中国的代表讲的。他说我们中国有一个道统,从尧舜禹汤,文武周公到孔子,我们现在进行革命,就是为了要弘扬这个道。人能弘道,我们今天学习西方的这些制度、技术,都是为了要救我们中国文化,为了要延续我们这个道统。我觉得这是孙中山非常伟大的地方。

很多人看孙中山,没有看到这一点,忽视了这一点。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,孙中山的历史意义就被低估了。我觉得孙中山,对于今天我们中国人来说,他的意义应该是非常大,尤其是他对道统的自觉。我想这个对我们今天来说尤其重要。

△孙中山(图片来自网络)

所以国民党还是比较特别。一方面它在学习西方的很多东西,后来国民党又学美国。另一方面它还是能够坚持中国文化。所以我们看孙中山在我们这两百年的近世历史上,确实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。他找到了我们抵御列强的政治技术,最终我们就是靠这样一个政党的方式,把几亿中国人组织起来,最终打败了帝国主义,获得了国家独立自主,所以这是一个贡献。但另一方面他又提醒我们后来的这些政治人物,或者一个普通的国民,要始终要有一个道的自觉。

这就是我们讲孙中山的历史意义。


(完)


(选自教学片《中国人的历史》

秋风老师讲述)



给两个链接了解更多 :

辛庄师范三年制《教育者养成课程》


学长,你认真讨论的样子真好看 ——共学班工作组讨论的小剪辑



——— / 想看更多好内容,请关注它吧!/ ———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辛太学三一项目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